Mamapedia Logo
早產兒居家照顧須知

早產兒居家照顧須知

author iconeditor
date icon18 07 2018
category icon哺乳百科, 懷孕百科, 育兒知識, 孕期知識,

孕媽咪不僅要擔心自身身體狀況連寶寶的症狀也很掛心,越到孕後期越擔心寶寶是否會提早出生成為早產兒?新生兒無論出生時的體重為多少,只要未滿37週出生,即是早產兒。 

 

早產寶寶越需要爸媽的細心呵護,剛出院回家的照護更是講究,由於生理發展尚未成熟,建議媽咪哺餵母乳,母乳有足夠的營養可提供給寶寶,另外,透過矯正年齡可追蹤寶寶生長狀況是否在標準。如果去醫院做定期檢查,建議爸比和媽咪可以先詢問醫生是否看矯正年齡,把資訊先提供給醫生可以更瞭解寶貝的生長狀況。

 

如何餵食早產兒

早產兒進食特性:由於生理發展仍未成熟,吸吮能力較足月兒弱,餵食過程中比較容易嗆到,或有發紺現象(皮膚或是嘴唇顏色變青、變紫)。

 

早產兒最佳的餵食方式是「需求性餵食」,也就是依照寶寶的生理時鐘予以哺餵,並且按照寶寶能接受的餵食量適當給予。

 

餵食時應注意事項

◆ 早產兒回家後仍可能有胃食道逆流的問題,餵奶時可採取少量多餐分段餵食,並注意早產兒的膚色及唇色,若有發紺現象,必須先停止餵奶並輕拍背部,待膚色及唇色恢復正常後再繼續餵奶。

◆   切勿平躺餵奶。

◆  特殊狀況無法親餵母乳而需採瓶餵時,早產兒因為吸吮能力較弱,奶嘴的選擇應以質軟、中號、圓洞為佳。合適的奶洞大小,以奶瓶倒立時,奶水可以一秒一滴流出者較為適合。

◆ 一般嗆奶處理,只需移除口中奶水,並以適度力量輕拍背部至呼吸平順、膚色紅潤即可繼續餵奶,或休息一下再繼續。

◆   餵奶中,萬一寶寶咳嗽後呼吸暫停,可以輕搓寶寶背部或輕彈寶寶腳底,以刺激呼吸。

 

預防感染

早產兒的免疫力較足月兒弱,較容易感染疾病,有少數孩子因肺部尚未發育成熟,易發生慢性肺疾病,而有慢性肺疾病的孩子,肺部感染的機率較一般嬰兒來得高,症狀也較嚴重。

 

預防感染的方法包括:

◆  限制訪客。

◆  注意居家環境的通風。

◆  接觸寶寶前後皆須洗手。

◆  家中禁菸。嬰兒返家仍需使用氧氣時,家中絕對禁止吸菸,並須隔絕助燃物。

◆  寶寶週歲前避免帶他出入公共場所。

◆  若照護上有疑慮,可善用早產兒基金會居家護理諮詢專線服務(02-2523-0908,週一至週五 8:30~17:00),以減少不必要的醫院就診。

 

早產兒的睡眠照護

◆   早產兒的住院期間較長,已習慣醫院的吵雜環境,且無晝夜分別,剛回家時會有一段適應期。

◆   可藉由環境營造、夜間點小夜燈,及讓寶寶聽收音機等方式調整,待寶寶習慣後,再慢慢減少光線亮度及聲音。

 

早產兒常見合併症

◆   早產兒較容易因器官未成熟產生相關問題,常見的合併症包括:腦室內出血、腦室周圍白質軟化症、視網膜病變、聽力受損、慢性肺部疾病、開放性動脈導管、壞死性腸炎等。

◆   懷孕週數越短,早產兒發生上述問題的機會越大,因而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的父母宜與主治醫師長期配合觀察追蹤。

 

早產兒追蹤檢查很重要

◆   由早產兒基金會近十年追蹤檢查門診資料的分析顯示,出生體重 1500公克之早產兒或有特殊合併症的早產兒,比一般足月兒在認知與動作發展上較易發生遲緩情形。

◆  建議至少於矯正年齡6個月、1歲、2歲及5歲時做定期回診,及早發現、及時轉介,以期達到早期療育功效。

 

完整的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追蹤檢查計畫應該包括五大項目:

1.身高、頭圍、體重與營養狀態評估:量測生長指標,並對照矯正年齡的生長曲線表以評估生長狀況。詢問哺餵攝取情形、副食品添加比重等,並提供適當的營養諮詢。

2.神經發育與粗動作評估:藉由肌肉張力、神經反射的消失或出現,及坐姿與站姿的穩定性等評估來評量早產兒的神經發育狀況。

3.心智發展評估:評量嬰幼兒目前認知、語言、社會人際、精細動作及粗動作之各項發展,並配合評測過程的行為觀察,整體瞭解嬰幼兒的心智發展情形。

4.眼科評估:建議除了住院中進行的視網膜檢查外,於矯正年齡一歲左右開始定期視力檢查。

5.聽力評估:於住院中接受首次聽力篩檢,並於矯正年齡一歲左右再次評估(需同時考量孩子發展的語言、認知、表達與理解等能力)。

 

 

參考資料來源|國民健康署孕產婦關懷中心 - 早產兒居家照顧

Share Icon分享文章

Facebook ShareTwitter Share